欢迎来到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官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985年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批准成立,协会成立35年来,一直以推动信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宗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一直为推动数字北京发展辛勤地工作,特别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历史的搜寻、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果。
 通知公告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2024/3/14)
· 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2024/3/7)
·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2024/3/7)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024/2/28)
· 2024年北京市民政-(2024/2/28)
· 真抓实干聚合力 善作-(2024/2/5)
· 我会承办"数字中国建-(2024/1/15)
·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2024/1/4)
· 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2023/12/29)
· 本市首次出台社会组织-(2023/12/27)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3/12/22)
· 我会征集“2023中-(2023/12/12)
· 第十二届全国减轻企业-(2023/12/5)
· 重磅!支持民营经济2-(2023/11/30)
· 工信部指导开展光伏行-(2023/11/24)
·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2023/11/21)
· 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2023/11/7)
· 国务院拟于11月组织-(2023/10/25)
· 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2023/10/25)
·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新-(2023/10/25)
· 我会在北京未来城即将-(2023/10/12)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2023/10/10)
·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2023/10/10)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3/9/28)
· 《经济日报》金观平:-(2023/9/26)
· 前8月本市经济持续恢-(2023/9/19)
· 申报丨市经济和信息化-(2023/9/19)
· 新政!北京发布“会展-(2023/9/14)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史
从计算机转报到全国转报网络
2023/1/20 10:27:00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这是一个已经消失又被忘却的曾经辉煌的电信业务,40岁以上的人士,大多有过与电报的相识,80后们只有在影视中偶尔见到电报身影,滴滴滴滴的蜂鸣声常常伴随着紧张、曲折和出现重大事件的情节。然而它的起源、创新、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上的系统开拓与行业劳动方式的同步变动,也应当永留史册。

许多人已经不知道电报大楼的作用,没有见过电报投递员的摩托车跑,只是还能听到大楼的钟响。

一、电报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全国掀起了城乡经济建设、市场交易与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而通信能力远不足以支持日益增长的社会对通信的需求。电报一度成为覆盖城乡的主要通信工具。费用便宜、快速又便捷的电报,要由发报人到电报局、邮局交寄,由对端投递员送报到收报人家门。随着每日电报量急剧增长,人工服务方式已经很难完成电报的即时传送。

电报通信,发明至今有180多年历史。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机,1840年出现实用的莫尔斯电报机。我国电报通信始于19世纪末。1877年清朝光绪时代,自建首条台湾省高雄-台北-基隆军用电报线路开通;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总长1771公里的电报线路建成,12月28日正式开办公众电报业务。

最初的电报通信是点对点通信,当时从发报人到收报人的电报,平均要经过三至四次接转。中转局的收报电传机打印出甲电路的来报纸页,拿到乙电路发报,报务员要重新拍发。大、中城市的中心电信局,每份电报都要由报务员重发多次,电报是一种繁重的劳动工作。

为了节省电报重复拍发的工序,我国研制并开始成批生产带有复凿纸自动接转的电传通报方式,用撕断接受到的凿孔纸条,在转发方向的电路自动重发,替代了报务员反复手工重发的劳动。

五六十年代的人工报房,桌面上悬挂的城市标牌北京、天津、济南、烟台,就是电路去向,大纸篓中放满了用过的复凿纸条。

人工交换时期电报机房的状况,收到的电报要同时打出凿孔纸条,由人工传递到下一个收报去向的发报机。电报接踵而来,在报房车间里传递一天没有什么重量的纸条,可也是相当的辛苦。

电传机报房,使用传送带交换收报的凿孔纸带,减轻了传递纸条的往返行走。

二、电报的广泛使用

中国改革开放促使电报用量快速增长,1986年,全国10. 75亿人口,电报用量为21500万份,其中北京为219万份,上海635万份,广东省1687.6万份(1987年广东2034.6万份)。

中国“百人”年电报平均用量。

相关国家逐年电报用量。

1986年,中国邮电人员与业务数量

全国电报报务员37453人,其中电报值机员30034人,这是一部分城市使用计算机转报之后已经节省后的人数。

三、计算机带来转报的变革

在邮电部电信总局的领导之下,全国4万名之多的电报报务职工大力开拓,在80年代初期完成了计算机电报转报设备研制并在80年代的十年中陆续实现了所有省会和大中城市的联接,达到了1962个城市和县镇的联网自动发报、收报、转报的规模,有力保障了急剧增长的电报业务需求。

电报是一个全程全网的通信网络,人工服务时期,是从省间中心、省会、县间中心、县局的四级网络。使用计算机联网之后改变为省间中心、省会的二级网络,并使用分集器连接县局。网络结构的改变,加速了电报传递,减少了差错。

计算机转报为业务处理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成都、天津、哈尔滨等局从使用64路转报系统,提升到128、256、512路系统;每份电报在局内从人工处理半小时减少到3分钟、2分钟、1分钟;最高日处理量达20万份电报;年转报量达到上亿份,使用人工处理是不可想象的。

80年代,各省电信局陆续上马计算机转报系统

电信总局制定规范和协调管理,极大地促进了转报联网的进程。

很难得地找到1980年,上海电报局参加计算机交流会的原始材料—《DJS-131电子计算机在自动转报机上的应用》,当时使用的15路电报电路,定额报务员56人,使用计算机后只留下18人,主要用于坐席处理各种往来联络与业务管理。报文变字从0.28%下降到0.029%,降低十倍。平均交换时间,从人工的37分54秒降低到3分6秒,也降低到十分之一。机上查询6分30秒,比人工操作缩短时间到三分之一。可以节省大量电传机、电报纸和纸带,减小了机器噪音,极大地改善了报务员的劳动强度。可惜,当年的总结材料没有记录参与工作的人员和撰写报告人的姓名。

上海电报局《DJS-131电子计算机在自动转报机上的应用》1980年6月15日。

计算机工厂和高等学校都积极参加了各地计算机转报工作,复旦大学施伯乐(左)教授参加了上海电报局程控转报系统的程序设计;清华大学胡道元(右)教授参加了成都电信局的转报系统研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大)也有参与。

四、全国转报网的几个第一

成都电信计算机转报机房

中国电报业,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实现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稳定可靠的、二级架构的低速通信网络,承担了全国电报传输与转报的重任。但在历年的年鉴、行业志上还很少见到对此网络的综合记载与评价。

转报网的建成,带来了几个第一:

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计算机和通信网的通信数据传输,并通过计算机智能处理,快速交换,数据不落地;

第一次实现24小时工作,双机保障业务数据运行不间断,实现了快速、优质服务,减少报文差错;

第一次实现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多路终端、多路由的智能数据交换,替代人工收发电报,大规模地全面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劳动方式。

计算机转报改变电报机房布局,节约了大量一半以上(甚至2/3)的报务员、电传机和发报机,节约了大量报文存储用纸(纸条),降低了机房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

上世纪80年代,转报网络在全国开通之后,不同省份的两个县电信局,以前相互联系的电报传送至少要半小时以上,现在只需1分钟上下。注意,这一速度是面对全国,无论东南西北,双向互通。这是一个重大的通信业务巨变,也是一个计算机全面改变社会面貌的进步,值得计算机领域、工业产业和劳动管理部门研究并继续弘扬。

五、邮电部电信总局的十年推进

1987-1989,电报转报管理中心组织的先进城市竞赛,南昌市电信局,连中三元,长春电信局二连冠(1987、1988)。

1987-1989,转报竞赛先进城市名单

邮电部十所,1988年8月22日研制成功的32/64自动转报分集器,首先在大连开通。这种低配置的联网方式,使转报网迅速覆盖全国,不仅节约经费,还不需要更多熟练的优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未见实物,一时没有设备照片)

全国自动转报建网大事,其中有7件与设备有关:

上海,1980年12月11日研制64路自动转报系统,割接运行。

广州,1981年2月11日引进日本OKI-136路转报系统。

上海,1984年8月1日,256路自动转报系统开通运行。

福州,1987年1月4日,邮电部十所同福州电信局,联合研制128/256路微机转报系统,进网开通运行。

大连,1988年8月22日,邮电部十所研制成功的32/64自动转报分集器,首先在大连开通。

南昌,1989年12月17日研制的256路微机转报系统进网运行。

西宁,1990年11月7日开通128路转报系统,全网就此按计划建成所有省会的转报系统。

邮电部电信总局的决策有3件:

1985年3月26日,成立全国自动转报管理中心,机业统一管理。

1986年3月,决定建立全国省会局,直辖市一级自动转报网。

1988年7月,提出实现自动转报网智能信息管理,建立网络监测中心。

90年代,自动转报系统已在所有省会城市安装投产,设备性能比较稳定可靠,系统功能日益完善,系统软件实现国产化。一个以256路自动转报系统为主体的,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相互沟通连接30个省级自动转报中心,并能通过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出入口局与国际电路互通的国内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网已经建成。

福州电信局256路转报机房

六、从报文解析到全网布局

邮电部、电信总局、转报管理中心的众多文件、规范和处理手册,保障了系统的全程全网安全稳定可靠不间断运行。

通报文处理流程的严密性和全程全网的传输标准性,决定了全网布局的复杂程度与系统的处理必须严密。防止电报 错发、变字、漏送、丢报、重发、网络死机。由于转报数量巨大,传输情况复杂,局间的询问、答复也要十分规范和简明,为此编制了操作手册。各转报中心局设置了现场通信,指挥调度,业务管理等功能席位等。

“绕转调度”:体现出系统的智能,定时自动检查各电路的排队待发电报情况,如有线路拥堵,可实施全部绕转、指定等级绕转、定量绕转、通号绕转,使排队电报畅通。

定时查缺:每小时对各电路来报顺号查缺,凡4个小时前收到尚未转出的电报,即作缺号向中心报告,填入来去冠流对照表及时处置。自动检查发报的来去流水是否重号,可以拦截排队待发的电报。

全局监管保障了计算机间的通信稳定与安全,电报通信不能完全防止传输中的信号畸变;电报业务的全国城乡大幅度覆盖,操作人员成千上万,不能完全防止人为造成的冠流、局名差错;给转报过程与全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难度。

在自动转报网中,转报中心局之间是计算机的通报。在电报转发之后,转报中心局只保留有“来去冠流对照表”“去来冠流对照表”,没有长期的电报留底供查询。因此,要求公电处理人员要熟知转报处理过程,熟记公电密语,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灵活处理问题,保证公电质量和时效。随着管理的规范与严密,计算机设备的质量不断提高,转报系统的稳定性也越来越好。

1986至1992年全国自动转报系统阻断统计表

在各省市电信局和计算机厂家的大力协同下,全国转报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系统故障逐年减少。31个城市全天24小时运营,系统逐步稳定,从一年发生13次运行严重阻断,到1992年仅有一次。严重阻断即为系统停机后不能立即重启。

培训与教材支持,图书印数2万余册!

这样一个在当时最先进的电信和计算机支持下的系统,涉及到全国的电信系统,在邮电部电信总局领导下,省市电信局、电信研究院、邮电设计院、邮电学院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技术规范和培训资料的整理中,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程控自动转报业务》发行21000册,1994年的《程控自动转报设备维护手册》,49万字,发行2500册,有力地支持了运营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由于缺少原始档案资料与当事人的回忆,欠缺参与转报系统研发、建设、运营、管理的人员材料,许多具体的进程还不得而知,特别遗憾的是没有一件设备原件甚至照片,有待于所有曾经参与转报工作的单位和人士的支持与努力。

在此向参与计算机转报工作的所有万余人士致敬!

七、结 语

走过百年辉煌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电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BP机、固定电话、长话、移动手机和网络的出现与广泛应用,电报业务在2000年以后,陆续衰减,2012年上海全年发出电报174份,接收电报151份。以后陆续停用,系统拆毁,资料散失。这一段计算机转报的光彩功绩也就被人遗忘。遗憾的是遍布全国的转报设备如今难寻,建网、组网、用网的过程也值得重新寻找与挖掘。

计算机转报的应用,证明了电信业是有进取心,有实力的能够接受新事物的一支技术队伍。证明了邮电部和电信总局领导的眼光和决策能力,体现了电信总局、省市电信局的科学态度与组织力。

不足之处是计算机转报的技术进步,仅仅局限在电报通信业务服务领域,多体现在设备的技术进步。设备研制与技术创新获得肯定与表彰,在通信组织、通信网络规划、建设、运行保障上的组织、经验、进步与电报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的进步,特别是软件进步与系统工作的总结、分析不足。

中国的电报业对改革开放功不可没。时过境迁,如今未见它的兴起、发展、成就的归纳与总结材料。有待于电信发展研究与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史研究和在博物馆建设中,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研究。

说明:根据作者2022年12月9日,在CNCC2022计算机大会的“计算机历史论坛”上的报告《从转报机到转报系统的十年》录像内容,加以增减,形成本文。由于历史内容正在不断挖掘中,新的材料也在陆续出现,将继续在本号公布,欢迎参与过转报的老同志积极提供原始材料和个人回忆。

“电报百年”位于北京电报大楼院内,2005年5月建立。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biia2012@163.com
  电话:010-68220032
  地址:北京复兴路49号C座228
 
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52252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