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官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1985年北京信息产业协会批准成立,协会成立35年来,一直以推动信息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宗旨,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一直为推动数字北京发展辛勤地工作,特别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历史的搜寻、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果。
 通知公告
· 我会召开各分支机构工-(2024/8/19)
· 特邀我会会员单位组团-(2024/8/15)
· 11家企业正式加入我-(2024/8/1)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感-(2024/6/18)
· 我会牛少彰、龚才春二-(2024/6/4)
· 重磅 |全国元宇宙1-(2024/5/29)
· 我会获批成为市科协团-(2024/5/27)
· 我会副理事长获聘中国-(2024/4/9)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2024/3/14)
· 北京这些大事写进政府-(2024/3/7)
·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2024/3/7)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024/2/28)
· 2024年北京市民政-(2024/2/28)
· 真抓实干聚合力 善作-(2024/2/5)
· 我会承办"数字中国建-(2024/1/15)
·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2024/1/4)
· 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2023/12/29)
· 本市首次出台社会组织-(2023/12/27)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3/12/22)
· 我会征集“2023中-(2023/12/12)
· 第十二届全国减轻企业-(2023/12/5)
· 重磅!支持民营经济2-(2023/11/30)
· 工信部指导开展光伏行-(2023/11/24)
·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2023/11/21)
· 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2023/11/7)
· 国务院拟于11月组织-(2023/10/25)
· 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2023/10/25)
· 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新-(2023/10/25)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史
电报时代的公务通信和民间交往
2023/10/25 10:50:00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1844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就是没有在电报局因公、因私发过电报的人,也会见到邮递员登门投送电报,至今在各国电影中也常有电报出场。可是,辉煌一百多年之后,电报悄然停止服务。互联网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电报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要忘记正是因为有了运行一百多年的“电报”,我们才能在这个框架上编织现代的“信息网络”。

在19世纪,没有任何一项发明可以和电报一样使世界一下子变得这么小,从各国政要到民间往来都离不开电报。但是人们往往轻视那些看来简单和表面上很熟悉的事物,其实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

北京电信博物馆(学院路42号,地铁西土城站),工作日接待单位集体参观,周六周日个人参观,免费。

北京-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展板一瞥。

我们应该铭记电报这项伟大的发明——它拉近人们的距离,开创了用电的现代通信;它见证了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它无数次改变了所有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中外历史都曾因电报而加速或是停滞,一切都在历史中留存。

电报系统面临着大量的地面线路和海底电缆的投资,属于自然垄断经济。最初美国一下子就出现51家电报公司,1856年西部协会成立,很快取得了行业的绝对优势地位。19世纪60年代,在火热的市场情况下,美国居然就有2250家电报公司投入运作。

1861——1865,美国国内战争时期,已经建立了24,000公里电报线路,传送联邦政府军情电报650万份。

1930年,一个跨越太平洋、大西洋的全球电信网络已经建立了起来,联接了欧洲、南北美洲、南亚次大陆、澳洲和非洲。到1952年总共铺设了2527条彼此独立的海底电缆,长达489311海里(一海里为1.852公里)。

战争、经济以至路透社等通讯社对电报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电报的争分夺秒;电报又使报业在竞争中发展。150年来的世界历史,包括经济发展、国家兴衰和战争胜败,都离不开电报的作用。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电影《茜茜公主》等许多名著中都可以看到电报的身影,甚至起到关键的作用。直到今天,通过历史影片的镜头可以看到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大都伴随着电报机和蜂鸣器的嘀嘀嗒嗒的声响。

1881年12月,在中国,津沪电报开始营业,1883年9月,电报进入北京。从此官民大事必用电报通告、申述、商讨、交易。还有一种群发的“通电”昭告四方。

清末上海电报局的石质牌匾

清末的报务员。

香港收藏家哲夫先生,20多年前将自己珍藏的九件文物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其中包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藻泰致江西巡抚李兴锐电报译稿及信封”。

1912年3月,江西督军李烈钧执意接管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萍乡煤矿,汉冶萍公司四处求助,向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国务院、工商部、赣督、湘督发电请求保护,一时相互电文交驰。现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相关电文近50份。

汉冶萍公司起草《代拟中山先生致赣督电》,称“现在民国肇造,极宜以保护工商为维一政策,以蕲渐进富强。”“今民国更新,忽欲裁减商矿区域,一处摇动牵及全国,关系民国前途甚大。”10月14日孙中山亲笔署名“孙文”认可,向江西督军李烈钧发报。

1935年10月底,鲁迅得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请史沫特莱托人经巴 黎向毛泽东表示热忱祝贺红军长征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抗战形势危急。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听闻汪精卫主张对日妥协,十分气愤。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陈嘉庚发去电报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大会通过的提案是“在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公务员不得言和案”,记录在案,公诸全国。流传的经典11字则是:“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2017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日本侵华密电·七七事变》全书51册,收录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档案,从2000多卷缩微胶卷中遴选2万多页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秘密电报、秘密文件,包括日本侵华步骤的策划、战争决策及战役部署、作战指令与指挥,完整记述了侵华过程。

电报迅速覆盖全国城乡,快捷可靠,众多名人和民间老少,大事家事都用电报通知、交流,翻阅早年图书、影片,随处可见电报身影。

1937年,西安事变之后。正在山东济宁的梁漱溟作为无党无派的贤达,接到老友张群转来的蒋介石邀他去南京参加“参议会”的电报。

1949年11月中旬,熊十力接到董必武、郭沫若联名电报,邀熊先生北上共商国是。据台湾学者林继平记述,毛泽东得知熊到广州,电告林彪。熊十力回到武汉,林彪、李先念宴请,开会欢迎这位湖北耆宿荣归故里。次年3月7日,熊在武汉收到郭沫若来函,“已电李主席备车票并电示行期。”1950年的阳春三月,熊十力再次回到北京,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

一代文人沈从文发电报给才女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请代向父母提亲。沈从文收到张允和的一字回电:“允”。留下最短电报的佳话。

1968年初夏,北京市动员一万六千多知青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约定由兵团拨给每人安置费50元,共80万元,暂由北京垫付。随后赴内蒙古插队任务急迫,已无周转资金,北京知青安置办焦急万分,8月30日给黑龙江兵团发去加急电报:“前去信谅已收,所欠安置费望见电速汇京。”少至10元,多达百万元,也能为银行办理汇兑,款项即刻抵达。

老百姓也有急事,四川省峨边县红花公社知青金杉傍晚时分收到一封加急电报:“家有急事速回”。县邮电局在3天前已经收到此报,只能送达公社,大树子村的邮件是由过路村民捎带的,加急也变“慢件”。金衫连夜出发,次日下午到家,开门一看空空如野。原来母亲调动到眉山物资转运站,叫他回来就为搬家,好在单位头天来人帮忙,一卡车家具行李全部运走。

亲友之间生老病死、婚庆嫁娶,差旅升学、出行到达时间预告的电报屡见不鲜,电报带来的信息非悲即喜,平淡无奇不用电报。当然,回顾电报内容全都见诸媒体和档案馆,所有电报局对电报内容一无所知,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对外透漏。

众多城市之间并非都有直达电路。每个电报局都要为过路电报再次转发,收报和发报之间要由人工传递报文,工作量可观。100多年来全球至少有几十万人以“电报”为毕生的事业,以此为生。中国有过多少位报务员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标准电码本”的1983年版还印刷了32次,一共发行了265万3500册,可见“电报”的应用规模。

清末,《明密码电报书》印版。

1874年,《伦敦新闻画报》制作了一整版描绘中央电报局大厅的版画。大厅作业井然有序,享有1200名年轻的报务员(其中女性740名),操作着一排排电报机,其间270名交换员穿梭分发将要转送外地的纸质电报。电报局每天向外发送的电文有1.7万到1.8万份,在伦敦市内投递的电报几乎与此持平。20世纪初,中央电报局职员增到4500名,每天收发电报12万到16.5万份之间,这里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电报局。另有报道说,1932年,中央电报局的雇员为3000人,不知道是否使用了19公里的气压管来传送报文,就此节省了大批人力?

伦敦中央电报局

还没有正式开业的参观阶段,已经试行服务了!

并列的数十根气压管是用来传送纸质电报报文,可能因此减少了上千名传送员?

中央电报局有了气压管之后,电报传送员不必等候在电传机旁,从汇集窗口手中直接取到电报。

溜冰鞋加快了行走速度,可是女孩子工作一天依然很辛苦。

清末,戴启文的《招隐山房诗集》中生动地描写了电报:“吁嗟呼!五岳穷云海澄练,纬地经天长一线。重洋万里纸鸢风,暗地机关人不见。”其中“机关”是指电线,述说电报如疾风一样传递了文字。

1881年12月,全长1536公里的京沪电报线建成开通,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电信建设。1882年,陆续建成京津、沪穗等线路,在全国大部分州府城市开办了电报业务。1883年,在北京的东长安街12号,设立了第一所“电报局”。

二十世纪初期,电报网络已经覆盖全国。

1886年,铺设通联台湾全岛,以及通往大陆发送电报的水路电线。1888年,两条水线架设完成,一条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的177海里水线,供台湾府向清廷通报台湾的天灾、治安、财经,并提供商务通讯使用;另一条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53海里水线。

1911年,通过30年的建设,中国的电报线路已达5万公里。1905年,开始试办无线电报,初期主要供军用。

1924年,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先后与德、法、美建立直达电路,并经转关内发往欧美各国的电报。据北京电报局的王昆明说,直到1980年前后,在淘汰的资料中还发现过20世纪初的西班牙等国家的地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全国已有电信局所1200个,电报线10.59万公里,各种电报机1735部。1940年,地面明线电路首次装备了载波电报机。

1960年前后的电报车间,注意每台电传机有固定的发报路由,SJ\MC\PS......可惜汉字地名显示模糊,有那位前辈知情?

1958年,上海电报局大体还是百年前的伦敦模式,装备55型电传机、传送皮带及小行车。利用带凿孔器的电传机收下电报纸页,报文存储在凿孔纸条上,本地电报由投递员送出,转发外地的电报按收报局名称经分发台和传输皮带将撕断的凿孔纸条同纸页一起送到对应机台,发向收报局。从收到发有13道手续,电报转发占用大量设备和报务员,原本可以瞬间传输的电报却因人工转发丧失了快捷的优势。

电报车间无异于“运动场”,交换员每天往返奔走数万步。值机的报务员要熟记3000多字代码,每分钟发报至少60组,每组4码。电传机和凿孔机轰鸣不停,噪音高达85分贝,而正常工业噪音仅为65分贝。

60年代中期,美、日、法、瑞典等数国和香港都开发了程控自动转报系统,采用计算机磁鼓、磁带、磁心、磁盘多级存贮系统。邮电部多方实验,却受制于电子器件的质量,不能稳定工作。有关部门曾与国外探讨引进设备,对方索价上千万美元,需要提供通信资料,全面管控技术,安装开通还要等候两三年。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邮电部对覆盖全国的电报网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技术改造,性能最先进、效果最美好、效益最深厚。实施过程却少为人知。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通信需求陡然增长,巨大的业务量压向公众电报服务窗口。电信总局组织科研院所和全国电信局联手十余年拼搏,建立了计算机转报网络,以程控自动操作替代大量人工服务,全国城乡公众电报快捷畅通。

中国与国外历年“百人电报使用量”

使用了3张鲤公馆的照片,致谢!

 
关于我们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biia2012@163.com
  电话:010-68220032
  地址:北京复兴路49号C座228
 
主办:北京信息产业协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52252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456